编者按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他们躬身实干,带领乡亲们奔向幸福生活;在传播敦煌文化的道路上,他们严谨认真,架起交流对话的桥梁;在城市环境清洁一线,他们默默劳作,用心守护“一方净土”他们身处不同岗位,却以同样的执着和热忱践行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近3位全国劳动模范,记录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点滴故事,展现他们兢兢业业、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动人风采,以此向每一位辛勤劳动的奋斗者致敬!
记全国劳动模范、敦煌文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运营部场务会务讲解李彩芸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我叫李彩芸,很荣幸为大家做讲解服务。”
身着制服、笑容亲切的李彩芸从容地站在参观者面前,作为敦煌文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运营部场务会务讲解,这样的开场白,她早已烂熟于心。
在李彩芸的工作手册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讲解的“用户画像”:政务团的讲解侧重、研学团的知识储备、老年团的体力节奏
“不同的参观对象对讲解知识的接受程度和需求不一样。”李彩芸告诉记者,在每次讲解前,她都要详细了解讲解对象的特点,对展厅内容进行梳理,精心设计讲解方案,力求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展厅展馆的深厚内涵。
面对老年游客,她特意放慢语速,预留休息时间;遇到研学团队,她将“壁画临摹”“沙画创作”等课程融入讲解,让历史和现实深度融合
“我想让每一位客人,来一次敦煌就爱上敦煌。”20年来,这句话是镌刻在李彩芸心中的誓言,始终指引着她前行。
2005年,刚毕业的李彩芸怀着对敦煌文化的深情、对家乡的眷恋,投身导业。“能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在做导游时,她将每一次带团讲解都看作一次文化传递的过程。从行程规划到食宿安排,从景点讲解到应急处理,始终以“家人般的关怀”对待每一位游客。
有一次带团过程中,一名游客意外摔伤导致骨折。面对紧急情况,李彩芸迅速运用急救知识进行初步处理,同时第一时间联系医院,并全程陪同就医。在医院里,她忙前忙后,照顾游客饮食起居,安抚情绪。直到第二天家属赶到,看到家人被照顾得很好,家属紧紧拉着李彩芸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彩芸看来,一场完美的旅行,不仅是欣赏风景,美好回忆也是重要一环。这份无微不至的服务和关怀,为很多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让她与游客结下了深厚情谊,不少游客行程结束后和她成了朋友,还纷纷推荐亲朋好友参加她的旅行团。
圆满完成各类讲解,收获各界好评。这份游刃有余的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自我雕琢。
敦煌文化浩如烟海,前往敦煌的游客,大多怀着对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向往,他们之中不乏文化底蕴深厚的游客,这无疑增加了李彩芸的工作难度。
“我的大脑是一个文化存储器,每天都要进行知识的存储、更新、删除。”李彩芸笑着形容自己。为了能更好地应对各种讲解需求,她不仅将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还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
会展中心常设的敦煌文化主题展、彩陶展等展厅,对李彩芸来说,不仅是展示文化的窗口,更是学习的课堂。她穿梭其中,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讲述其中的价值,将古老建筑的精妙、民俗风情的独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
“每次讲解都是一种学习。”李彩芸感慨地说。游客眼中的好奇和思索,总能为她打开观察敦煌的新视角,让她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刻、多元的理解。
即便如此,她也会遇到知识盲区。“这种场合也不少。”李彩芸说,常常会有游客问到她不知道的知识点,每当这时,她会坦诚地告诉游客:“这一点我还不是很熟悉,您知道的话咱们可以探讨一下。”之后再仔细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为下一次讲解作好充分准备。
二十年来,李彩芸坚守讲解岗位,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的讲解技巧和谦逊好学的态度,赢得了游客的高度赞誉,成了“全国百万英才计划金牌导游”。
2020年初,她积极参与并主导注册成立了敦煌市导游协会。从一线导游转型为管理者,李彩芸重视导游人才培养与发展,先后培养优秀导游100余名,成为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力量,为敦煌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李彩芸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她深知推动敦煌旅游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从古老的莫高窟壁画,到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从历史悠久的阳关古道,到充满现代气息的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李彩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全方位宣传、展示着敦煌文化的魅力。
记全国劳动模范、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
从早到晚忙碌奔波,心里装的全是村里的事说起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作为村干部,必须要为老百姓干点啥,要不就是白干了。”马银萍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村民的承诺。
从白手起家的致富带头人,到带领全村奔向幸福生活的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始终将“尽全力帮助大家”作为第一追求。
“小时候看电影,特别希望自己能成为帮助他人的英雄。”马银萍笑着回忆,“没想到,我的英雄梦竟然是从养猪开始实现的。”
2006年,马银萍返乡发展生猪养殖,她一头扎进养殖技术的学习中。凭借着能吃苦、肯钻研、不服输的劲头,养猪场从最初的几头猪,发展到2009年存栏300头的规模。
“年纪轻轻,竟然能把猪养得这么好!”村民们纷纷前来取经,马银萍毫无保留,“倒豆子”般将养殖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
手把手教技术、24小时在线解答问题看着大家的养殖陆续有了起色,马银萍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和大家共同致富的决心。
2016年,带着这份决心,她担任了村党总支书记。尽管要放下自己苦心经营的养殖事业,但她说:“当村党总支书记能帮助更多人,责任更重,意义更大。”
上任之初,马银萍便把发展产业作为头等大事。针对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的难题,她创新推出“赊猪苗、赊饲料、跑贷款”的工作模式,挨家挨户做技术指导、抓疫病防治、联系销售,席沟圈村养猪产业很快发展了起来。
“这些年,马书记低价提供猪苗、搞防疫,为我省下了3万多元!”席沟圈村村民席贵平感慨道。
在马银萍的带领下,席沟圈村养殖业蓬勃发展:建成养猪专业合作社4家、养鸡专业合作社2家、养牛专业合作社1家,养殖暖棚超过100座,发展规模养殖户40余户,养殖业年收入突破600万元。
同时,她积极推动种养结合,发展地膜玉米、绿色西瓜、林下养鸡等产业,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为村民节约肥料成本近百万元。
席沟圈村下辖11个自然村,基础设施薄弱,936户村民的出行难题,一直是马银萍的心头大事。
近年来,她四处奔走争取项目,累计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新修村组沥青路10公里、水泥路2.5公里、砂石路21.8公里,彻底打通了乡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村子里还剩最后2.5公里路没有修。”马银萍告诉记者,今年的目标是将这些路修好,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在日常工作中,马银萍常常走进农户家中和村民促膝交谈,掌握情况、了解困难,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她常说:“村干部的工作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真正走近群众,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威客电竞入口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在村里,马银萍发现留守妇女和老人收入微薄。为此,她积极引进服装分厂,通过计件制为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组织发展刺绣产业,帮助3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马银萍看来,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的口袋“富起来”,更要让大家的脑袋“富起来”。
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建立“群众点单、干部接单”服务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组织实施街道排洪工程、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让昔日脏乱差的街道焕然一新。
如今的席沟圈村,产业兴旺、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2年,席沟圈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村”。在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马银萍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从养殖能手到治村先锋,马银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位始终把群众事放在首位的村党总支书记,正带领着席沟圈村的乡亲们,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稳步前行。
记全国劳动模范、武山中荷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垃圾处理厂铲车司机王永刚
凌晨5时,天色未亮,武山中荷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垃圾处理厂铲车司机王永刚已经到达工作岗位。他迅速换上工作服,仔细巡查垃圾车辆进出是否安全、垃圾面是否压实、排洪渠道是否畅通
做好准备工作后,清运车辆陆续抵达垃圾处理厂,王永刚一边指挥,一边合理安排着当天的垃圾填埋面积。
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百余辆垃圾车运来近140吨垃圾,这些都需要及时处理。
垃圾处理场环境恶劣、气味难闻,尤其是夏天,铲车驾驶室里,温度常常高达40摄氏度。
“有时候熏得透不过气,就把车开到风大的地方,让自己缓一缓,再继续回去工作。”王永刚说。
面对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王永刚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有人问他,是怎样在这种难以忍受的环境中坚持下来的,他的回答简单却有力:“每个岗位都得有人干。”
2011年,新建的武山县城区垃圾处理场需要几名工人从事垃圾填埋作业。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会开铲车,而且要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王永刚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之前在部队就学过铲车,想着工作也不难干,就接下来了。”
2018年7月中旬,武山县遭遇大暴雨。晚上,王永刚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垃圾处理场的排洪沟。“要是被堵了,水排不出去怎么办?”
他迅速穿好雨衣,冒着倾盆大雨赶到场里,发现排洪沟果然被堵住了。他立即和其他干部职工一起,砸开排洪沟口,再用手扒拉开垃圾。
雨水污水湿透了全身,脚底划破也全然不顾。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排洪沟终于通畅,确保了垃圾处理场的安全运行。
王永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垃圾堆里推车,数不清有多少次用双手清理被垃圾堵塞的水沟。
而每当说起这些,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为了让城市更清洁,脏点累点没关系。”
上午11时,所有的清运车辆将垃圾堆放完毕,偌大的垃圾处理场,只剩王永刚一人。
为了不耽搁工作进度,王永刚每天上班都会带上午餐。中午,他就在场地附近简单用餐,吃完后便立刻接着干。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各种责任,我的责任就是让城市远离垃圾的困扰。”王永刚说。
在工作中,他摸索出了“先推后埋”的垃圾处理新思路。这一想法得到了认可和推广,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资金。
“都是为了把工作干好,自己多费点心没关系。”王永刚的想法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简单。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铲车操作业务能力的提升上。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加,工作难度也在加大,铲车的铲斗老化,影响施工进度,王永刚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铲车铲斗进行技术改造。
有人开玩笑说:“咱就是一个铲车司机,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心里却想着:“我是一名,退伍不褪色,只要和业务相关,就得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实践,王永刚学会了电焊技术。这不仅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了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
下午1时,垃圾场填埋区已经看不见垃圾,也几乎闻不见异味,王永刚又开上铲车去取土,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了。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凭着这股钻劲,王永刚已经成为了集电焊工、电工、管道工、水暖工于一身的“多面手”。
在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王永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